川东北人文记忆:平昌县地方志纵览
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,地处巴山南麓,嘉陵江支流通河、巴河交汇处。自南北朝置县以来,这片土地历经千年沉淀,形成了独特的巴文化、红色文化与农耕文明交织的格局。记录其历史变迁的地方志与县志,如同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,串联起城市发展的脉络。
明清方志:古卷中的城池密码
现存最早的《平昌县旧志》手抄本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,其中详载县域山川形胜与驿站设置,尤其对“小宁州”古城遗址的考据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。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纂修的《平昌县志》木刻本,系统收录了赋税田亩数据与科举名录,其孤本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。近年来通过县志下载平台公布的数字化影印本,使研究者得以窥见清代县域水利工程“九堰十三塘”的营造智慧。
民国续修:烽火中的文化坚守
1936年铅印版《平昌县续志》在战乱中艰难成书,主编李柏樵首次引入近代测绘技术,绘制出带有等高线的县域全图。该志增设《实业志》章节,详实记录了缫丝作坊、桐油贸易等近代工商业萌芽状态。2018年县档案馆启动的地方志下载服务中,特别对这部珍本进行了高清扫描,其中关于红军入川的原始档案照片,成为研究川陕苏区历史的重要佐证。
新中国方志体系:立体化的历史书写
1985年首部社会主义新方志《平昌县志》出版,增设《方言志》《民俗志》等特色篇目,收录312首民间歌谣和67项传统手工艺。2012年启动的续修工程形成电子数据库,通过GIS技术标注历史地名变迁轨迹。值得关注的是,2020年上线的“数字方志馆”提供县志下载与在线检索服务,其中《白衣古镇考》《驷马水文志》等专题志书,填补了区域文化研究的空白。
文史资料:民间记忆的活态传承
除官修地方志外,《平昌文史资料选辑》自1983年起连续刊行39辑,收录口述史稿件1700余篇。其中《背二哥记忆》《薅草锣鼓考》等专题,以田野调查方式保存了巴山背夫号子、农耕祭祀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县图书馆设立的“方志文献专区”不仅提供纸质地方志下载目录,还开辟了方言语音数据库,收录老一辈艺人演唱的《月儿落西霞》等濒危曲目。
平昌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工程历时六年,共整理明清至当代方志文献87种、民间文书4000余件,构建起从官府文书到百姓日记的多维度史料体系。这些承载着土地温度的文字,正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,为巴文化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学术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