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水之滨的方志记忆
位于江苏省中部的金湖县,坐拥高邮湖、宝应湖、白马湖三湖环抱,素有“苏北水乡”之称。自1960年建县以来,这片土地虽年轻,但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吴楚文化交融。作为江淮平原的重要节点,金湖的地方文献承载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印记,而县志与地方志的编纂,正是梳理这些记忆的核心载体。
从无到有的方志编纂历程
金湖建县之初,行政区域由宝应、高邮、天长等县析置,早期历史资料散见于周边县域的地方志中。直至1986年,首部《金湖县志》正式出版,系统收录了建县后26年的地理、经济、社会变迁。该志采用“横排门类、纵述史实”体例,设28编165章,其中“水利”与“水产”两编凸显水乡特色,成为研究苏北湖区发展的珍贵文献。
2010年前后,金湖启动第二轮修志工程,2008年版《金湖县志》在首版基础上增补改革开放30年内容,增设“生态建设”“旅游业”等新兴领域。两版志书均被纳入国家地方志下载平台,为学者提供数字化检索服务。
乡镇志与专题志的多元呈现
除县级志书外,金湖各镇相继推出乡镇志。2015年《塔集镇志》详细记载尧帝故里传说与水陆码头兴衰;2018年《银涂镇志》聚焦湖岸经济带发展,收录渔民上岸工程等当代变革。这些乡镇志多数已实现电子化,通过县档案馆官网提供县志下载服务。
专题志方面,《金湖水利志》《金湖水产志》等专业志书,以行业视角记录治水历程与养殖技术革新。其中《金湖水利志》附录中保存的1954年抗洪手记,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。
文史资料中的民间记忆
在官方地方志体系之外,金湖县政协文史委编撰的《金湖记忆》系列丛书,收录了口述史、老照片、民谣等非传统志书内容。如第三辑《湖荡岁月》收录20世纪60年代围湖造田时期移民故事,填补了正史记载的细节空白。此类资料可通过县图书馆“数字方志”专栏进行地方志下载,部分内容还融入中小学乡土教材。
数字时代的方志传承
随着“数字中国”战略推进,金湖于2020年建成地方志数据库,将历代县志、乡镇志、专题志共计43种文献数字化。公众可通过“金湖史志网”实现全文检索与县志下载,其中1986年版《金湖县志》PDF文档下载量已突破2万次。数据库还增设“三湖变迁”GIS图层,将历史河道、堤坝数据与卫星影像叠加,开创了方志活化利用的新模式。
金湖县地方志县志版本汇总工程,不仅构建起贯通古今的文献体系,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尘封的方志走出库房。从纸质编纂到云端共享,这些带着墨香与字节的地方记忆,持续滋养着水乡的文化根系。